外賣小哥也要失業(yè)?餐飲業(yè)靠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為期尚遠頭條

據科技媒體Techcrunch報道,近日美國舊金山的街道上出現了一款形狀類似于廂式貨車的送餐機器人,系美國點評網站Yelp推出的產品,為其旗下的外賣服務商Eat24提供送餐服務。
這并非送餐機器人首次出現,現今送餐服務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讓快遞小哥都紛紛加入的外賣行業(yè),還是餐館里服務員的工作內容,送餐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近來大熱的機器人在整個餐飲業(yè)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餐飲機器人的技術及精準度將會進一步提升,甚至是引領行業(yè)發(fā)展新趨勢,從而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近來機器導致人類失業(yè)的說法甚囂塵上,但對餐飲服務業(yè)而言,送餐機器人的表現并不十分盡如人意,無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服務的準確性方面,送餐機器人仍存在局限。不過,人工智能技術始終處于發(fā)展上升的趨勢,因此局限性是可以被改進的,但這需要時間。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餐飲自動化還為期尚遠。
一、餐飲機器人引人矚目,引領餐飲業(yè)發(fā)展新趨勢
棱角分明,體積與儲物盒近似,肚子里裝著外送食物,靠著四個輪子游走在舊金山的大街小巷。據悉,Yelp推出的這款送餐機器人配備了攝像機和激光雷達,在其行駛的過程中,有工作人員保駕護航,并通過攝像機將過程記錄下來。
這款機器人是由CMU(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器工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研制出來的,他們曾為蘋果、Google和Astrobotic Technology工作,旗下有一個名為Lemnos的硬件孵化器,專門針對此類機器人進行研發(fā)。
送餐機器人最重要的技術是運用了自主定位導航而非軌道導航,以此提高送餐效率。其優(yōu)點是餐廳地板上不必出現一條黑色的軌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自主定位導航使得機器人的移動更為智能,在面積大的餐廳或是外送中更有優(yōu)勢。
無獨有偶,在Eat24的送餐機器人出現之時,快餐連鎖店CaliBurger也推出了名為“Flippy”的機器人,它不僅能夠送餐,還能烹制漢堡肉餅。
在中國,機器人進入餐飲業(yè)也頗有些年頭。
2006年7月17日,國內首家以機器人為主題的餐廳正式于香港營業(yè),開啟了機器人餐廳時代;
2011年2月,供應自助火鍋的機器人餐廳在山東濟南開業(yè)。餐廳內的送餐服務由6臺送餐機器人負責,可同時為餐廳內21張餐臺的顧客提供服務。另有1臺表演機器人及4臺迎賓機器人,工作人員只需負責廚房配餐及管理工作即可;
2012年6月21日,哈爾濱也出現了機器人餐廳。其“員工”除了可送餐之外,還可以炒菜、煮面、煮水餃,能夠呈現10余種面部表情并會講簡單詞句。
仔細觀察機器人在中國餐飲業(yè)出現的時間,會發(fā)現這些年也恰好是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之時,機器人和餐飲業(yè)的結合,體現的是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市場需求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餐飲行業(yè)競爭日漸激烈,管理者既需要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抓住消費者的胃,又要想方設法降低運營成本。
然而,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而餐飲業(yè)的風險也隨著人工成本的增長而加大。在市場經濟呈現的新態(tài)勢之下,機器人和餐廳的有機結合為餐飲業(yè)開辟了創(chuàng)新點。
從顧客體驗角度來看,機器人服務會引起更多人的興趣,為餐廳帶來更多的客流量,從而增加收益。
從用工成本來看,一個機器人的造價在4萬~6萬元左右,壽命可維持十年。一次充電4到6小時,就能工作8、9個小時,還不用休息??傮w算下來,一個機器人一年的維護費用約為6000元,在用工成本日益高漲的今天,一個普通服務人員一個月的工資可達到3000~4000元,因此使用機器人可以說非常劃算。
從市場趨勢來看,機器人進入餐飲業(yè)無疑將引領新趨勢。據工信部發(fā)布的報告稱,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已進入迅速增長階段,預計到2020年,服務機器人年銷售額將超過300億元。
然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還遠未達到可以完全取代人的地步,而且與人相比,機器人也有許多不能替代人類服務的地方。
二、服務缺乏精確自主性不足,餐飲機器人存在局限
首先是技術與功能方面?;诋斍凹夹g與成本的局限,送餐機器人更大的優(yōu)勢在于人工協作方面。而在實際工作方面,送餐機器人還是有些噱頭的意味,其更多的作用是吸引眼球,在工作中的表現并不是非常優(yōu)秀。
例如許多曾經采用過送餐機器人的餐廳最終選擇放棄,原因是機器人們經常會將食物和飲料濺出。究其原因是由于技術的不到位。一家曾使用送餐機器人的餐廳負責人說:“其實機器人尚不能取代服務員,因為機器人送菜還要靠人工輸入哪個菜是哪張桌的,工作效率還是比較低的。機器人只能在平地上滑行,遇有臺階,就不那么靈便了”,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機器人在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
此外,機器人功能單一,靈活性遠不及人類服務員。以目前的技術來看,如果要實現全自動服務,那么還要配備洗碗機器人、烹飪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等等,成本過高不劃算。如此一來,機器人之于餐飲業(yè)而言更像是“雞肋”,占地多功能發(fā)揮少,并且會在用餐高峰期阻礙人員流動。
這不僅不會增加餐廳收益,還會拖慢餐廳的服務效率,反而不如顧客利用智能設備自助點餐。
那么,自助點餐就一定安全嗎?其實不然,上周五有報道稱,麥當勞位于印度的點餐應用McDelivery泄露了包括姓名、家庭住址、電子郵件、社交資料在內的超過220萬用戶的信息,餐飲自動化存在的隱患由此可見一斑。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機器人與人相比,缺乏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以及與顧客的情感交流。比如當你要求機器人給你拿醬油或是紙巾的時候,機器人不能夠作出反應。當然,人類可以為此開發(fā)一種專門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餐飲機器人,那就會出現一波機器人在送餐,而另一波機器人站在旁邊等候處理問題的畫面,想想都覺得很怪異。
在服務態(tài)度上,機器人本身沒有感情,更遑論態(tài)度。而餐飲業(yè)想要生意好,除了飯菜可口之外,服務態(tài)度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在這一點上,機器人帶給顧客的只是前幾次的新鮮感,時間一長,新鮮感消逝,后續(xù)乏力,很難做到服務行業(yè)“以人為本”的要求。
由此可見,餐飲機器人并不能完全取代人類,甚至由于技術發(fā)展的限制,一些基本工作尚不能完成。對此,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美國圣母大學)的IT教授Timothy Carone認為,機器人大規(guī)模走進餐飲業(yè)并完全使餐飲業(yè)實現自動化,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
不過,Timothy Carone也承認餐飲自動化是大勢所趨:“對于快餐店,無論在全球的哪個角落,消費者都希望實現自動化。對于設在機場和類似場所的餐廳,自動化也是必須的。對于用戶而言,越快越好”。
許多消費者在實際中的表現也證實了這一觀點。美國餐飲公司CKE Restaurants的CEO Andy Puzder在《華爾街日報》發(fā)文稱:“我看到許多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都在排隊使用觸摸屏點餐,而餐廳員工卻在角落里閑著?!?/span>
綜上所述,可知餐飲自動化是必然趨勢,但技術的局限也委實存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瓶頸。
三、技術發(fā)展或能克服瓶頸,但實現餐飲自動化尚需時日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人工智能研究團隊OpenAI在其最近公布的研究結果中表示,機器人已經能夠使用自創(chuàng)語言交流并協作完成任務。
研究人員在該項實驗過程中,將人工智能機器人移動到簡單二維虛擬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位置,通過程序的設定賦予其交流能力,并使用增強學習技術使機器人以協作形式完成任務,并給予獎勵。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發(fā)現機器人能夠通過不斷試錯,記住那些能夠更好幫助它們完成任務的符號、單詞及信號,并將信息存儲在自身的循環(huán)神經網絡中,通過改進自身的“語言”獲得最大程度上的獎勵。
可以想見,這種技術如果能夠應用在送餐機器人身上,將會產生質的飛躍。它可以使得送餐機器人像人類那樣交流,確定送餐時間、規(guī)劃路線。面對路上或餐廳中的突發(fā)狀況,機器人也有能力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將事件處理好。
人工智能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在市場大熱的情況下,必然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企業(yè)深耕這一領域,技術的提升和新技術的開發(fā)自是不在話下,餐飲機器人在技術上的瓶頸被打破也就指日可待。
對此,政策的支持能夠產生極大的助力。餐飲機器人不能算是普遍被人們所理解的工業(yè),但它是生產自動化在某方面的體現,也體現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近年來,“工業(yè)4.0”、“國制造2025”無不是熱門詞匯,可見國家對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視,而餐飲機器人可以看作是工業(yè)發(fā)展進步產生的紅利。
科技總是處于不斷發(fā)展中,或許在未來,人們在餐飲行業(yè)真的能見到像“大白”那樣全能的餐飲機器人。但是科技的發(fā)展之路也極其坎坷,打破瓶頸并非易事,因此,餐飲業(yè)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還需要大量的時間走上很長的一段路程。
免責聲明:1.餐飲界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餐飲界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餐飲界www.sgibuddhism.net",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餐飲界或將追究責任;3.投稿請加小編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飲界提供的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免費查閱,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網站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延誤、不準確、錯誤和遺漏等問題,請及時聯系處理,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掃碼關注餐飲界微信號